张刚,我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低惯量电力系统控制课题组成员,师从张峰副教授。博士期间针对极端事件下配电网极易遭受破坏而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提出了事故前配电网规划模型,以及事故后配电网快速恢复模型,提高了配电网应对极端事件的坚强性与可恢复性。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SCI/EI期刊发表论文6篇,SCI累计影响因子33。曾获3308维多利亚优惠大厅校长奖、研究生学术之星奖、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百创优秀项目等荣誉。
严格规划 研学平衡
张刚在硕士一年级刚入学时便独立承担江苏电科院项目“特高压变压器剩磁评估与消磁技术研究”,一方面要承担学硕巨大的课程压力,一方面还要推动项目的进展,压力非常大。刚开始几个月也处于从本科被动学习到研究生主动探索的转型期,学习效率低,课题推进慢,难以做到课程与项目的平衡。“感谢张峰老师对我的教育与开导,帮我度过了这个至关重要的迷茫期”,张刚表示。他开始按照每天的课程安排来对自己的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时间严格规划,每天4个小时上课,2个小时预习与复习,剩下的时间阅读文献、总结一天的进展,正是在这种课程与课题的双重压力下才使他很快进入到科研的节奏。
另外,张刚提到不能将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完全割裂。他发表在一区期刊TSTE的一篇综合能源系统潮流计算的文章正是利用了研究生课程《数值分析》中求解非线性方程的不动点方法。在他的理解中,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都是广泛的电力系统的相关基础,学习好研究生课程正是在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做好支撑。
积极心态 应对改变
很多师弟师妹可能会遇到换课题的情况,尤其是博士阶段的课题方面可能很难做到与硕士阶段课题完全承接。张刚也曾经由于种种原因遇到多次换课题的情况,硕士一年级做变压器剩磁研究,硕士二年级做综合能源系统潮流计算与经济调度,而博士一、二年级阶段兼做弹性配电网规划与电网调频。从设备研究到系统研究,从电网研究到气网、热网研究,从稳态的规划、调度到暂态的调频……虽然每次课题的转换都是巨大的跨越,但是,每次的课题转化都让他从不同的角度对电网这个最大的人造系统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电网的运行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张刚认为当你从看似不相关的方向之间寻找到一丝关联的脉络时,那就是一次知识界限的突破。张刚发表在一区期刊TSG的一篇文章就是针对可移动紧急发电机从规划-运行-恢复协同的角度的协同展开的研究,因此,每次不同方向的课题研究都是一次知识的积累,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最后,张刚认为博士生不仅需要在特定的研究方向做到极致的深入,也需要对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所涉猎,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在论述自己的研究方向时更具体、更全面。
十分努力 一成机会
张刚的相关学术论文基本均在2020年发表,有很多人觉得他今年很“高产”,也会有人问他是不是找到了科研的窍门,其实不然。他说,大家可能只会看到你今年的成果,而看不到你调研期间上千篇文献的积累,看不到你被期刊一天拒稿三次的煎熬。张刚科研的窍门就是多读文献,多思考,多与导师交流思路,与其说会科研,倒不如说愿意科研,愿意付出十分的努力去研究一个课题,愿意承受投稿时同行评审的抨击。
潜心积累花自开,不要因为机会只有一成而只付出一分的努力,因为往往十分的努力才会有一成的机会。
导师寄语:
学习从来不是很容易,努力从来不会被怠慢,坚持从来不会被辜负,作为博士生,应该是一个高度自律和自主的人,钝学累功,不妨精熟。
——张峰